4月27日,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描繪了未來五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的前進方向: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作為“中國工業機器人誕生的搖籃”,扎根于沈陽的新松機器人面向著一片藍海。如何占領潛力巨大市場?對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掌控力,以及在前行路上從不松懈的創新理念,給了新松機器人最核心的底氣。
從技術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到產品創新填補國內市場空白,從只懂做課題做技術,到跑好資源、打通市場,用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的話說,“創新是主動選擇,也是迫于壓力破釜沉舟闖出來的。”
新松機器人中央研究院院長 徐方
用技術啃下壟斷“硬骨頭”
1995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近10年的徐方,從大連理工大學調到了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當時誰也沒想到,在后續的20年間,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會成為中國機器人事業的搖籃,會孵化出新松這樣一家創新型行業巨頭。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在2000年正式成立,初時僅有40來人。“當時真是兩眼一抹黑,只有技術,沒有產品,但最核心的技術和產品又被國外壟斷。”徐方告訴記者,當時中國各行各業,尤其是支柱產業,生產中用到的設備幾乎全是進口,國內的產品幾乎沒有。“當時國外的設備都非常貴,比如現在半導體工業中經常用到的真空機器人,價格至少是現在價格的三到五倍以上,有的甚至到十倍。”
最限制國內工業發展的,還不僅僅是價格一個因素。徐方說,比如以真空機器人為例,一些發達國家出于維護自身核心技術利益等考慮,對真空機器人等關鍵部件的出口有嚴格限制,受到發達國家的嚴格審查。”徐方說,“這樣談何發展我國的IC裝備產業?所以我們當時就想,一定要把這個山頭給攻下來。”
就這樣,徐方帶領10多人的技術團隊,從零經驗、零接觸、僅有幾張圖片的資料開始了“白加黑、五加二”的攻關路:檢索國外論文、順藤摸瓜打通配件采購渠道、到國內知名電子公司逐一考察、經歷1.4萬個小時的不斷調試……終于,在“十一五”期間,將真空機械手研發成功,使新松成為目前中國唯一一家能夠實現潔凈真空機器人產業化的公司。
研發一定要走在市場前面
對技術和研發的重視,幾乎是新松發展過程中一脈傳承的核心理念。徐方介紹說,作為新松前身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從1986年就建立了中國的機器人示范工程,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致力于將機器人實現產業化的工作。那時,國家‘863’支持的第一個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項目,就是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為長春的一汽轎車研發的點焊機器人項目。
后來,隨著新松發展壯大,“研發必須走在市場前面”的理念仍然被持續堅守著。據了解,目前新松每年都會投入總銷售額的8%到技術研發中,技術人員占企業總人數接近80%。“我們必須時時保持著對行業的敏感度,國際上前沿期刊論文報道的、國內外展會展出的、客戶需求的……都是研發目標。”徐方說。
但是,機器人產品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研發難度比其他行業更大。研發過程當中,技術人員付出的辛苦,也遠遠超出外界的想象。
有一次,徐方帶領團隊做了40幾臺機器人樣機。測試的時候,發現莫名其妙出了問題。原來,機器人在每次出廠前都要進行運行測試,這個過程也被業界成為“拷機”。技術成熟的情況下,拷機72小時不出問題,就已經達到了出廠標準。但是這一次,由于是新創的產品,拷機的時間被研究人員人為延長了。
“當時就發現,系統運行兩周左右,就會出現一個位置點上的不準確移動,因此就導致機械手上的焊槍撞上了工件,出現了‘跑點’現象。”徐方說,當時研究人員用了各種儀器,包括邏輯分析儀,來找故障出現的原因,這個過程就比較艱苦,因為要不斷嘗試各種方法,找到真正的故障點。
“當時還算比較幸運,連夜做了三天實驗,把這個問題找到了,是國外采購的一個驅動器自身的問題。”徐方說,有時候遇到的技術難題,可能就要幾周甚至幾個月來攻克。研發新的技術與產品,甚至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才有結果出來。
但是正是這種艱苦與堅持,讓新松創造了工業機器人、潔凈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5大類、100余種機器人產品,擁有了600多項國家專利,取得10項軟件產品著作權,制定了5項國家標準和幾十項企業標準,走在了國內乃至世界機器人行業的前列。
智能制造未來或實現生活化普及
目前,人們在沈陽等地的一些銀行、飯店、文化場館,經常會遇到一些會發聲、能送餐,部分還能實現互動功能的機器人。徐方告訴記者,現在的機器人產品,除了在工業生產領域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應用,其實也正在更多地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據了解,新松的服務機器人有四大產品體系,包括醫療康復、智能養老、家庭教育和公共服務,新松正在將其作為未來的研發方向。“目前我們在公共服務領域,主要的產品就是送餐機器人、展示機器人和引領、講解類機器人。”徐方告訴記者,另一個方向則側重在醫療康復領域,如微創手術、醫療輔助、肢體康復,包括一體化床椅等等。
“服務機器人是非常大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們的人機交互體驗還有待完善,包括其他方面。”徐方表示,科技的進步,其實與整個社會環境和文化接納度息息相關,“就比如未來想要實現智能家庭機器人,在建筑的標準上,也應該會有一些特殊通道的配備,保證機器人無阻礙通行等等,我們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在沈陽,面向工業機器人,新松公司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成立機器人高端研究院;在上海,聚焦服務類機器人,與上海交大、上海科技大學等單位建立機器人技術研究院;杭州也布局了相關研發機構。
徐方表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競爭的時代已經來臨,只要我們踏實做技術,堅持做創新,隨著當今時代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機器人產業必定能夠帶動制造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2024-11-27 15:42
2024-03-29 09:47
2024-03-25 09:17
2024-03-21 15:46
2023-11-03 14:31
2023-11-02 10:28
2023-11-01 10:34
2023-10-30 10:25
2021-12-01 10:34
2021-10-27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