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30日,“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的生命定格在這一刻。然而,他所開創的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著——“機器人革命”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而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1977年,蔣新松在中科院自然科學規劃大會上提出了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設想。在他和一批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被列入1978年至1985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發展規劃。1979年,蔣新松提出把“智能機器人在海洋中應用”作為國家重點課題,并把“海人一號”水下機器人作為最初的攻堅目標。1985年12月,由蔣新松任總設計師的中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樣機首航成功,1986年深潛成功。隨后,我國首臺“CR—01”6000米水下自治機器人研制成功,并于1995年夏天在太平洋海試成功,初步完成了我國實驗區內太平洋洋底探測任務,為我國進一步開發海洋奠定了技術基礎。
作為“863計劃”自動化領域的首席科學家,蔣新松卓有成效地指揮了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攻關。在他的領導下,我國CIMS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獲得美國SME“大學領先獎”和“工業領先獎”。他對“863計劃”的貢獻不僅體現在許多技術路線的建議和決策,對具體科研項目的管理和指導上,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建議。他重視國外先進經驗又不照搬,與眾多從事“863計劃”研究發展的專家一道創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自動化發展道路。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在蔣新松開創的事業的基礎上,又取得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龍一號”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水器、旋翼無人機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現場總線技術為代表的工業自動化技術研究取得了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所牽頭研發的工業無線網絡技術成為國際標準;“新松公司”——這個以蔣新松院士名字命名的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高科技企業。
蔣新松說過:“生命總是有限的,但讓有限的生命發出更大的光和熱,讓生命更有意義,這是我的夙愿。我只講生命的質量,不求生命長短的數量,活著干,死了算!”在他看來,他生命的最大意義莫過于為祖國和科學獻身。這就是他的追求。他說:“祖國和科學,我心中的依戀和追求?!?
能在多大程度上占據機器人研發和制造的頂峰,取決于科技的力量。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蔣新松”為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為國家未來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使命而不懈奮進。走進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這個蔣新松奉獻了一生的地方,你會發現,蔣新松或許并沒有離開我們——許許多多年輕的科研人就在他工作過的崗位上,繼續著他的事業,砥礪前行。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